内容创业已成为一个站得住的定义。
与不少创业定义所不同(譬如 O2O),内容创业一般刚开始就有现金流。
现金流情况很好的内容创业投资项目,甚至无需任何资本注入。
它本身就是一个能成立的买卖模式。
当然,也有不少内容创业投资项目获得了大额的筹资,并开始迈向除却广告模式以外的商业模式。
我将它称为:商业迭代。
去年年底,一个名为四番群的微信群,攒了一个年会。
群中一位有网络女侠之称的群友,目前正在捣鼓一些天使投资的梁宁,提到了媒体的三大价值:广告价值、公关价值和连接价值。
媒体具备广告价值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事。
媒体具备公关价值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事,虽然软文这件事,在我看来,一直都是上不能台面的事。
连接价值,稍微很难理解一些。
有一些媒体,因为它的内容关系,常常会和一些大佬接触。
这种媒体就是大佬们中的一个桥节点。
在适合的时候,它能爆发出非常强的力量。
一家已经申报创业板上市的媒体,它的开创者,这个桥节点,给他以非常大的帮忙。
公号生态里,其实颇有如此的内容创业投资项目,有些甚至已经估值过亿。
不过,在我看来,在梁宁的连接价值基础之上,媒体将会蔓延出一个全新的价值买卖价值。
买卖价值打造在大规模的连接之上。
而不是前面所提到的大佬的桥节点,那个从人数规模而言,并不大。
请允许我稍微岔开去一点。
《常识推荐,红利期还有多长时间》。
中间有一段话:大家那一代,70 后,跟大家爸爸妈妈那一代,消费观完全不同,80 后比 70 后好一些,90 后和大家比,完全是不同年代的人,消费观差异相当巨大。
那样我强调一点,近期几年,网络最大红利是,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差异! 这段话我有所感悟,但这段话并没说明:到底是什么消费观差异。
70 后的我,和 90 后的我的学生,消浪费时间到底有哪些不同?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,我想了解了这里的差异。
年龄稍长的人,他们的消费观念是:赶集。
年龄非常轻的一代,他们的消费观念是:随需随买。
可能一个年龄非常轻的人,ta 未必会购买中年人的东西,但当将来ta进入中年后,ta 也会购买。
但 ta 的消费办法论和 ta 的前辈并不同。
我是一个七零后生人。
在我的记忆深处,存在过饥饿二字。
毕竟,真正迎来供给大富裕的年代,是八十年代未来的事。
我一度有攒货的习惯,譬如在某电商网站上,一单超越 99 的购买金额可以免运费,我会攒着这个货物凑单购买。
我第一台电脑的硬盘只有几十个 MB ,这培养了一直到前年我首次开始用 MacBook 时,很不习惯地问其他人:我的电脑在哪儿?我需要了解自己硬盘空间还有多大。
但今天一二线城市的青年,恐怕饥饿二字,和他们并没什么关系。
你可以批评他们冲动消费、不理性消费。
但你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,随需随买,事实存在。
而且,我相信一件事,那就是即使等他们人到中年,他们的消费观念依旧是:随需随买。
这种骨子里的办法论,是非常难改变的。
前信息互联年代,大家的消费其实一趟赶集,譬如周末一块去逛商场请注意这句话,两个要点:时间、地址是中心化的。
信息互联年代,还是赶集。
网络解构掉了时间,7*24 小时都可以消费,但买卖场合依旧是集中的。
譬如淘宝,譬如京东。
这种集中体目前,你登录网站的首页,开始逛淘宝、逛京东。
设想如此一种场景。
某媒体文章介绍一种东西很好。
天花乱坠之余,它只不过提到了这种产品的名字,并没购买指导。
这会让青年非常不耐烦。
我已经多次看到如此的评论:讲了半天不给购买链接,你逗我啊? 这和过去的媒体年代是何等不同。
传统媒体在介绍一个商品时,还生怕读者以为是媒体的软文,有失操守。
但在今天,你不赤裸裸地放出购买链接,反而会被你的粉、用户唾骂。
从一个内容出发,引起购买兴趣,其实是消费的去中心化。
时间已经去中心,购买都去中心。
即使产品仍在淘宝页面上,但买家并非从首页进入进行一番搜索或闲逛,而是直达产品页。
有的买家甚至会觉得,这就是这个内容背后的运营者在售货,淘宝也好京东也好,与 ta 本人无关。
无论是广告价值,还是公关价值,这是一个三方的商业模式。
媒体将它用户(读者)作为一种注意力,转卖给第三方,也就是甲方。
但买卖价值,是一个两方的商业模式,用户即甲方。
买卖价值打造在一种连接之上,即使是具象的形式,都需要购买链接。
不能不说,广告价值的毛利率高,买卖价值的毛利率低(若是实物的话)。
但有趣的事是,依托高毛利率的广告媒体从来不是什么规模庞大的买卖。
纽约时报全球知名,但从商业角度看,它不是一个大公司。
但依托低毛利率卖货的企业,无论是沃尔玛,还是京东,都是市值巨大的主。
凡是有勃勃雄心的内容创业人士,必然会不只局限于广告模式。
互联网+带来的买卖便捷,代际人口交替带来的观念变化,为最后达成去中心化消费的内容通道,打造了靠谱的基石。
广告价值依旧存在,买卖价值将在 2017 年规模化的得以凸现。
是为商业迭代。
过去的 2016 年,总让我感到如此一件事:内容创业在广告模式上的战斗,大体已经结束。
将来的广告投放,主要集中于两个地方:其一,途径。
譬如今日头条,或者腾讯的成效广告。
当然,还有一些其它内容途径也能分到一杯羹。
其二,头部大号。
这类头部大号,动辄大几百万粉,与甲方有最强的议价能力,部分甚至可以雇佣成体系的销售团队。
腰部的内容创业投资项目,广告上不是不可以分到,而是说,基本是等人吃完了肉去喝点汤。
影响力在腰部的,一般都是垂直性质的,无论是内容垂直,还是地域垂直。
不然,办不到头部,是能力极其有限。
垂直内容创业投资项目,需要着眼于买卖价值,这是应战头部大号的唯一机会。
马上展开的 2017 年,是内容创业市场上的洗牌年。
所有些内容创业,彼此都是角逐关系。
用户大盘已经不再有暴涨式的增长,纯人口统计口径上的红利已经耗尽。
有人过去在一台电视节目中提到,内容创业需要深耕细作。
在场的我,咄咄逼人地问她:什么叫深耕细作?其实我是有答案的。
那就是挖掘买卖价值. 让我再一次重复 caoz 的这句话: 近期几年,网络最大红利是,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差异! 请千万不要忘记,他们随需随买的重大特点。